事业单位 手机站

关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三篇】

时间:2023-11-25 21:25:47 事业单位 投诉建议

行政事业单位内审机构是指国家建立和健全自我约束机制,用行政手段自上而下建立起来的组织机构,中央政府各组成部门、地方各级政府的重要部门和各大行业均设置了内审机构,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监督网络,基本覆盖了所有的公共资金、资产和资源,为实现审计全覆盖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三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1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问题及建议论文

摘 要: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制度建设,主要是从《审计法》、《内部审计准则》、《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及各省市制定的审计条例等法律法规移植过来的,未能制定可操作性的规范和细则,内部审计制度不健全,导致审计人员对政策制度的把握尺度存在差异

关键词:公司内部审计论文发表,发表内部控制审计论文,内部审计风险论文投稿

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制度建设,主要是从《审计法》、《内部审计准则》、《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及各省市制定的审计条例等法律法规移植过来的,未能制定可操作性的规范和细则,内部审计制度不健全,导致审计人员对政策制度的把握尺度存在差异,具有较大的主观性和随意性。有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按照领导意图开展,既无程序又无规章,常常使内部审计陷入无序状态,既影响审计效率效果,又伴有较大的审计风险。

一、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不准,工作难以适应现实需要

目前,大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实施的是事后监督,仅仅是对财务工作的一次复核,审计内容、方法、手段过于单一,走过场、轻实质,审计质量不高。

二、忽视后续跟踪,审计工作流于形式

由于内部审计报告没有法律强制性,带有强烈的人治色彩,常常遭遇被执行单位或部门的抵制,甚至对审计意见置之不理;同时,内部审计人员缺少后续跟踪审计,查出的问题不能得到有效整改,审计工作流于形式。内部审计机构人员素质有待提高。目前,独立设置内部审计部门的单位,多由退休返聘、借调或实习人员组成,年龄偏大,缺乏专业知识,不懂审计方法和技巧,对财务、法律、金融等方面的知识不甚了解,严重影响审计工作质量。

三、完善单位内部审计的几点建议

(一)提高对内部审计的认识。一是,行政事业单位领导应摒弃内部审计可有可无的思想,充分认识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二是,审计人员要通过工作汇报、宣传内部审计工作的职责、作用及重要性,积极争取领导的重视。三是,通过帮助被审计单位发现和解决问题,转变对内部审计工作的偏见,从思想上提高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认识。

(二)加强内部审计制度建设。在设立内部审计机构的基础上,加强内部审计制度建设。一是制定内部审计规范及实施细则,包括审计计划、项目立项、方案制定、现场取证等,使内部审计各个环节有章可循。二是建立报告信息、分级复核及后续跟踪制度。三是建立内部审计职业道德规范,促进内部审计工作科学化、规范化。

(三)建立审计问责机制。内部审计要高度重视后续审计工作,加强对内部审计提出问题整改和落实情况的检查、督导与评价,督促重大、重要问题妥善解决。逐步建立分层级的责任追究机制,对于内部审计人员未实施后续审计追踪给单位造成损失的,要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对于被审计单位阻碍审计、伪造事实、无视审计建议或整改落实不到位的,要给予通报批评,并对相关责任人进行责任追究。

(四)优化内审人员结构。首先,要通过引进专业技术人才或鼓励内部审计人员竞争上岗方式,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素养和知识水平。其次,要加大内部审计人员的教育、学习、培训,提高在岗人员的业务技能。第三,建立对内部审计人员激励考核机制,完善健全岗位责任制,把审计工作绩效与个人奖金薪酬联系起来,激发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热情。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2

一、现阶段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现状

⑴内部控制意识不强。

相当一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缺乏内部控制理念,内控意识淡薄,重事业发展,轻内部控制。

在建立内部控制中存在误区,认为行政事业单位经济业务简单,运转环节少,抱着无所谓的态度,简单地将财政的部门预算控制等同于内部控制,尚未建立起健全有效的内控制度。

或由于对内部控制理论缺乏全面了解,不会设计规范的内部控制制度,生搬硬套其他单位的制度,内部控制仅仅是搞形式,做控制秀。

也有的单位只注重制度的制定,忽略了其执行情况和执行效果,导致内控制度的制定走过场。

⑵岗位设置不合理。

由于行政事业单位经济业务较为简单,人员较少,岗位安排不尽合理,许多单位存在一人多岗、不相容岗位兼职现象。

记账人员与经济业务事项和会计事项的审批人、经办人员、财物保管人员没有很好的分离制约,存在出纳兼复核、采购兼保管等现象,出现管理漏洞。

规模较小的单位,会计、出纳、资产管理等不相容职务均由一人担任,内部审计制度则根本没有,直接影响会计工作的质量。

⑶内控制度不完善。

财务部门只起到“核算”、“付款”的作用,对单位重要事项的决策、实施过程和结果均不了解,会计事前、事中、事后审核监督流于形式,未能对业务部门实施必要的财务管理和内部监督。

例如一些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部门对于房租收入,往往只负责对收入登账核算,而对收入额确定是否合理、是否按合同及时收取、是否做到应收尽收等却未能实施必要的财务监控。

费用支出也缺乏有效控制,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对于行政经费的支出普遍缺乏严格的控制标准,虽然有些单位在预算上对交通费、会议费、招待费、出国费这四项经费进行了严格控制,但还是存在不少问题。

⑷预算控制薄弱。

在部门预算改革的推进作用下,虽然预算控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加强,但仍较薄弱,主要表现为:一是预算编制粗糙。

目前部门预算的编制一般仍根据当年财政状况、上年收支实绩、预算单位自身的特点和业务进行核定,大部分都还没有细化到具体项目,预算支出达不到逐笔进行核定的要求。

二是预算刚性不够。

预算单位往往只重项目资金的争取,轻项目资金的绩效管理,项目预算的实用性、计划性、科学性不强,预算调整追加较为频繁,导致财政资金的浪费或使用效率不高。

⑸固定资产管理不严。

实行政府集中采购制度以后,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购置虽然得到了有效控制,但对资产的使用管理仍缺乏相关的内部控制,重购轻管现象比较普遍。

一是事业单位在购买固定资产,盲目求大求全,缺乏有效的论证,造成资金浪费。

二是没有正确地进行固定资产核算。

三是资产管理责任未落实到人,内控制度不健全。

由于人员岗位的调动等原因,使有些固定资产处于无专人管理的.状态。

四是固定资产清查盘点制度流于形式,不能做到定期盘点、重点盘点、全面盘点。

另外也存在着不同单位的资产转移,却未办理相应手续,也未反映到业务台账中的现象。

⑹监督机制弱化。

目前,有相当一部分单位未设内审机构,即使建立起来的,内审人员也是由单位领导委任,其隶属关系、经济利益均受到单位的制约,这使得有的内审人员的监督能力弱化,为了不得罪单位领导,对领导的经济行为睁只眼、闭只眼,不能发挥应有作用,失去了内控机制应有的刚性和严肃性,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

同时,外部监督机制弱化,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失效者不产生压力。

包括审计、财政等在内的政府监督机构,工作中各行其是,未能形成综合监督的合力。

二、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措施

⑴进一步提高内控意识。

内部控制包括会计控制、管理控制、业务控制和法规控制。

内部控制成败如何取决于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控制意识和行为,而单位负责人是关键。

首先要强化单位负责人内部控制的责任意识。

为此,各级财政部门应当联合有关部门,分期分批和分类型地对各行政事业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及相关领导进行内部控制知识的培训,通过学习,使他们了解把握内部控制基本知识,从思想意识中重视内控制度的执行,带头遵守内部控制制度,并组织单位员工认真学习内部控制制度,从而改变单位负责人对内部控制的随意性,由“人治”化逐步走向法律化、制度化。

其次,按照权责明确的原则设置单位的内部机构、建立健全内控机制,全面营造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

⑵健全内控制度。

健全的制度是加强内部控制的重要保障。

行政事业单位要健全制度建设,可以针对当地具体情况,在国家已经出台的加强对内部会计控制的相关条款的基础上,借鉴、总结内部控制建设取得成效的地区和部门的经验,结合现阶段财政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和部门预算管理相关规定,积极探索、完善适用于行政事业单位性质特点的内部控制制度规范。

要找准失控环节,明确自控重点,培育自我约束自控能力。

对于预算管理、资金拨付与费用支出管理、报销审批程序、以及对错误核算与错误支出的纠正等等经济活动的主要方面,制定相对规范的操作性强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财务会计管理控制制度,确定单位自控的重点和目标。

⑶提高财务人员素质,发挥会计控制作用。

提高财务人员素质是加强内部控制的根本。

行政事业单位要加强财务人员的教育与培训,提高财务人员素质,使其参与经济活动的全过程,发挥会计控制作用。

为使会计控制作用发挥得更好,首先,会计系统内不相容岗位应分离,主要包括:出纳与稽核、出纳与会计档案的保管、出纳与收入、支出、费用、债权债务账目的登记、出纳与银行对账单的核对、出纳与收款票据的管理、付款的审批与付款的执行、支票印章的保管与支票的签发等。

其次,让会计人员参与经济活动中去.进行全程跟踪,变事后控制为事前、事中控制和事后监督,以便在经济活动的每一环节都能及时发现问题、纠正错误,把不必要的支出控制在事前、事中,充分发挥会计的监督作用。

防止国有资产的非正常流失。

⑷加强预算管理。

预算管理是行政事业单位管理的核心部分,加强预算管理主要体现在编制与执行环节。

其一编制时要“准”。

业务部门对事业发展年度计划进行详细论证和细化,财务部门从财务角度为各部门、各业务预算提供关于预算编制的原则和方法。

并对各种预算进行汇总和分析,单位负责人亲自抓,做到年度预算真编真用真考核。

其二是将部门预算与单位内部的责任预算有机结合。

预算单位要增强法制意识,严格按照制度办事,控制集体舞弊行为的发生。

着重抓好专项资金的使用和管理、财政授权支付资金的管理,财政部门要对预算的合理性进行审核.执行时要“刚”,即在执行环节应进一步强化预算的刚性约束,防止随意调整追加预算的控制程序,减少随意性,堵塞漏洞。

⑸发挥财政与审计部门作用。

内控制度为单位规范内部经济业务管理实现内控目标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内部会计控制也会存在不足,其执行效果如何,需要内部审计部门和外部力量共同予以保证。

财政部门是会计与内部控制工作的主要管理部门,应对有关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一方面需通过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对内部控制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价,对涉及会计工作的各项经济业务在内部控制上存在的不足提出改进建议。

对执行内部会计控制成效显著的内部机构和人员提出表彰建议,确保内部会计控制的贯彻实施。

另一方面财政和审计部门要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各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进行检查监管,改变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形同虚设的局面。

在执行检查任务时,应着重加强对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符合性测试,尤其是对货币资金、投资业务、付款业务、固定资产和在建工程内部控制制度等的符合性测试,帮助单位建立和完善现有的制度,指出单位管理上的漏洞,从而促进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

⑹电子信息技术控制。

随着信息化建设的快速发展,现代信息技术越来越直接地对各行各业产生巨大影响,其规范、高效、公开和透明的突出作用越来越成为共识。

行政事业单位运用电子信息技术手段,逐步实现业务流程电子化处理。

一方面,业务部门制定相关制度或规定,信息中心将制度定制固化到统一的业务系统和数据库中,包括财务审批流程等都在信息系统中进行统一设定,不得随意更改,由系统去约束规范使用者的行为,确保财务流程标准化。

另一方面,所有用户的所有操作,即每一项业务从申请、授权批准、办理到办结等各个环节的执行情况都在系统中留下“痕迹”,通过审计业务系统日志进行实时监控、预警纠错、绩效评估,减少和消除人为操纵因素,确保各项业务办理安全、高效。

参考文献:

[1]李小青.如何建立和完善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会计之友.(36).

[2]蔡丽兰,镇杨.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成因分析及建议.北京工商大学学报.(9).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3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研究的论文

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是行政事业单位实施管理的关键环节,两者之间互相协作,促进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内部控制是行政事业单位和企业管理的核心,内部审计促进内部控制的可持续发展。但是,从现在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状况来看,内部控制和内部审计工作还存在很多的不足,如,行政事业单位缺乏科学的内部控制制度、内部审计单位设置不合理等,只有完善和解决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中存在的问题,才能推进行政事业单位的高效发展。

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科学的内部控制制度

目前,很多行政事业单位都有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完善,制度难以实施。导致单位只能使用财务管理制度来替代内部控制,限制了内部控制范围,财务管理制度只能按规定的资金使用方向对单位实施内部控制,难以保障资金的安全性。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缺乏完整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只凭借着财务人员以往的工作经验实施控制,对单位内控监管就大打折扣。

(二)对内部审计的重视程度不够

行政事业单位如果对内部审计没有足够的重视,则会影响单位内部审计的有效性。近年来,部分行政事业单位领导认为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和自身的利益存在很大的冲突,对内部审计工作产生一定排斥。还有部分单位领导对内部审计工作有这样的认识,认为内部审计工作主要由财政核算中心进行审核,并且有相应的审计部门来实行定期审计,因此,建立内部审计部门好像对审计工作没有多大的帮助。这就难以保障内部审计必要性和权威性。

(三)单位内部机构设置不合理

现阶段,部分行政事业单位负责人对会计控制知识并不是很了解,认为会计就是记账、算账以及报账,并不会关注单位内部控制的建设、经费投入等工作。此外,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较少,造成很多部门出现不合法的兼岗现象,很难实现不相容职位相分离,管理人员与保管人员之间并没有明确的职权,单位的领导没有对相关负责人的职权进行审批,导致工作难以开展,这样的管理方式受到管理层的控制,导致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作用难以发挥出来。

二、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的策略

(一)健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

科学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能够确保内部控制的工作效率,近几年,财政部制定了很多关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的工作规范制度。由于行政事业单位的经费管理与资金来源非常特殊,单位必须要结合自身的内部控制管理体系,制定相应的授权审批制度以及内部财产管理制度等,充分明确内部控制人员的`工作职责,进而完善与健全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首先,应该合理设置单位内部控制岗位,明确内部控制岗位责任,科学地规划内部控制工作程序,制定内部控制措施,使内部控制的业务流程规范有效、清晰简洁;其次,单位内部可以制定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主要有财务管理、会计核算、费用支出以及资金管理制度等,进行系统性的设计、监督内部控制管理体系;最后,单位内部的财务部门应该充分了解单位重要事项的决策与结果,对单位业务部门实施严格的财务控制,并加大对被审计部门的监管力度,构建科学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同时增加对外部管理工作的监督,进一步健全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体系。

(二)强化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监督

随着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要确保单位资金资产安全,促使内部控制行之有效,必须加强内部审计与监管。首先,行政事业单位要建立健全内部审计机构,成立专门的内部审计部门,并在单位负责人的直接领导下开展工作。要赋予内部审计部门相应的职权,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其次,要强化单位内部审计监督与考核,对行政事业单位经济活动和重大财务收支事项进行定期的审计与考核,并对审核的结果进行分析与评价,找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中的设计缺陷和薄弱环节,对内部审核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改正纠偏,进而完善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制度、内部控制制度,规范会计核算方法。最后,行政事业单位还应不折不扣地落实好内部审计意见,杜绝把内部审计部门作为摆设、把内部审计意见搁置一边、依旧我行我素的局面,要通过严格执行审计意见和审计建议,不断完善规范规章制度,加强单位内部控制,进而全面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管理水平。

(三)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人员整体素质

要想做好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就必须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整体业务水平以及综合素质。由于多方面原因的限制,导致很多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较低。因此,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人员的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是审计工作顺利开展的有效保障,同时也是行政事业单位提高审计质量、加强内部控制的重要环节。因此,行政事业单位必须依法构建严格的用人标准,加强对审计人员的素质要求,配备的审计人员必须要具备非常强的思想素质、优良的道德品行、扎实的专业知识、熟练的业务技能以及敏锐的思维能力等。

三、结束语

随着国内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很多单位也开始关注和重视内部控制,而内部审计在内部控制中的作用也逐渐显现出来。行政事业单位是一个国家政策落实的执行者,相关的领导要不断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管理机制,寻找更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加强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从而推动行政事业单位的健康持续发展。

《关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三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关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三篇】】相关文章:

事业单位政审考察报告范文四篇04-01

关于教师事业单位奖励审批表主要事迹【四篇】04-01

事业单位政审个人总结2000字集合6篇04-01

事业单位个人自传 【汇编四篇】03-31

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特色党建品牌创建实施方案(锦集5篇)03-31

事业单位政审现实表现材料精选5篇03-31

事业单位政审个人总结(合集三篇)03-31

事业单位政审个人总结2000字集合4篇03-30

事业单位政审个人总结汇编3篇03-30

事业单位入编个人自传(通用3篇)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