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nrpn.net--初一作文】
一只飞蛾不停地在我头顶上飞来飞去缩句篇(一):初一语文上册复习试题以及答案
初一的学生在进行语文复习的时候,可以多做试题,这样对巩固知识点有帮助。小编为大家力荐了初一语文上册复习试题和相关资讯,给大家作为参考,欢迎阅读!
初一语文上册复习试题
一、语言积累及运用(20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抛下(pōu) 豌豆(wān) 凝视(níng) 枯竭(hé)
B、屏息(píng) 卖弄(lòng) 玷污(diàn) 头晕目眩(xuàn)
C、洗耳恭听(gōng) 澄清(chéng) 应和(hè) 雏形(chú)
D、贮蓄(zhù) 刹那间(shà) 忍俊不禁(jīn) 栖息(xī)
2.下列短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2分)
A. 行影不离 昂然挺立 爱慕虚荣 头晕目眩
B. 无可奈何 极力挣扎 独具慧眼 忘乎其形
C. 宽洪大量 走投无路 一模一样 ?C骨嶙峋
D. 秋风潇瑟 哄堂大笑 思前想后 盘虬卧龙
3、下列句子中横线上依次填入的最恰当的一组词是( )(2分)
①我决定___________ 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
②月亮出来了,冷冷地,我不禁打了个__________ 。
③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_________ 地铺着。
A.委屈 寒颤 随意 B.委曲 冷颤 随便
C.委屈 寒颤 随便 D.委曲 冷颤 随意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2分)
A、尽管遭遇厄运是坏事,因为可以锻炼人的意志。
B、今天班干部都来参加劳动了,只有文艺委员请假了。
C、她的家乡是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人。
D、只有不向命运低头的人,才是最勇敢的人。
5下列句子中的标点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母亲喊住我:“你要去干什么?”
B、刚满十二岁,我就步入了“考试”这块冷漠的领地。
C、就是下点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D、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她比我还敏感。
6、填空。(10分)
(1)神龟虽寿,犹有竟时,_______________,终为土灰。(曹操《龟虽寿》)
(2)绿树村边合,___________________。(孟浩然《过故人庄》)
(3)__________________,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4)曲径通幽处,____________________。(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
(5)生活中表示既要善于学习他人好的方面,又要善于从不好的方面吸取教训,我们常常要引用《论语》中孔子的一句话: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观沧海》中表现作者博大胸襟的诗句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
(7)时光交替,匆匆不待,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春意,正如《次北固山下》所写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32分)
(一)阅读下文 ,完成下列各题(12分)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___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____。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_____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______着。
1、指出下列各句运用的修辞方法。(2分)
(1)“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
(2)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 )
2、文中的横线上应填入的词语是( )(2分)
A.混 脑 罩 静默
B.夹 恼 盖 沉默
C.混 恼 笼 静默
D.混 恼 飘 静默
3、“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这句话描绘出怎样的画面?下面哪句诗描写的画面与它最接近。( )(2分)
A、春风又绿江南岸 B、浅草才能没马蹄 C、草色遥看近却无 D、风吹草低见牛羊
4、对“树叶儿……戴着笠”几句描写顺序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先动景后静景;先近景后远景;先绘物后写人。
B、先静景后动景;先远景后近景;先绘物后写人。
C、先静景后动景;先近景后远景;先绘物后写人。
D、先动景后静景;先远景后近景;先写人后绘物。
5、第二段写春花的顺序是什么,写出了春花的什么特点?(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一句中“仿佛”的作用是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文言文(每小题2分,共10分)
《论语》十二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下列各项中”而”字解释不同于其它项的是( )
A、择其善者而从之 B、温故而知新
C、学而不思则罔 D、援弓缴而射之
2、选出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A、传不习乎:老师传授的知识
B、与朋友交而不信:相信
C、思而不学则殆:有害
D、不舍昼夜:舍弃
3、选出译句不正确的一项( )
A、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B、为人谋而不忠乎: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
C、吾日三省吾身:我每天三次反省自己。
D、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来,不也很高兴吗?
4、含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
A、传不习乎 B、不亦说乎
C、温故而知新 D、人不知而不愠
5、不是谈论学习态度的一句是( )
A、学而时习之 B、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C、人不知而不愠 D、温故而知新
(三)课外阅读(10分)
家书
延叔喝完第一杯酒,雪花就柳絮般飘落下来。菊麻雀似的蹦进门,喊道:“哥来信了。”延叔接过信又递给菊:“快拆开念念。”菊娘一脸惊喜地从灶间跑出,坐到靠墙的矮凳上,认真地仰起头。菊小心地拆开信,抽出薄薄的一张纸。
“我一切都好,只是钱不够用。春节咯上挤,不回家过年了。”菊一字一顿地念出,脸上的喜悦一点点地消失。
延叔有些不高兴,完了?菊淡淡道,完了。
延叔长长地“嗯”了一声,倒满一盅酒,咕咚喝下。菊娘一看延叔脸色不对劲儿,忙打起圆场:“收到信就好。伢子在大学念书很忙,没工夫写许多话。”
菊问:“回不回信?”菊娘斜瞟一眼:“当然回。把家里事告诉哥,让他安心念书。”
菊趴到桌子上,从书包里翻出两张草稿纸,红通通的小手一把撰住笔杆裂开的圆珠 笔。延叔叹了一口气说:“告诉你哥,信已收到,钱过几天凑好寄去。叫他放心。”说完回过头去,“我没什么说了。”菊娘心领神会,双手拢到围裙下,脸上漾出笑容:“我说两句。对哥说家里的事都好。秋后老母猪生下9只崽。今年价好,涨到7块,有卖头儿。卖猪崽的钱还清了去年的债。
延叔把酒沥下,不够一盅,只好慢慢喝,边咂嘴边说:“菊,把你的学习情况给你哥说说。” 菊咬起下唇,写道:“上次期中考试我第一名,得了一张奖状和一枝钢笔。娘还蒸了鸡蛋给我吃。那枝笔很漂亮,我舍不得用,收在枕头底下……大学里也发奖状吗?你也要好好学习,争取得到奖状,让全家都高兴高兴。”
菊写好抬起头。延叔收回盯着菊飞快移动的小手的目光,倒放起酒盅。菊娘就站起去灶间盛饭。延叔又想起来什么,叫菊接着写:“前两天,上面分来救灾衣服。队长说你有出息,特地分给我家一件半新的呢子大衣, 让你回家过年穿。腊狗说样式还挺流行,城里都作兴。你不回家我就托人寄去。” 菊娘端出饭,也突然想起什么,叫菊再加上几句:“娘初一到后山庙里替你求了签,签上说你有小灾损,要切切注意。”
菊嚷嚷起来:“没纸写了。”延叔见写了密密麻麻的三大张,说:“就不写了。”菊娘便说:“对。你哥不信这些。再说,写多了他没时间看,他的信就那么短。” 延叔端起饭碗扒拉了几口,又放下,仿佛心里有什么东西哽着。拿起那薄薄的一张纸,延叔瞪着眼前没了热气的几碟菜,硬邦郑地甩出一句:“重写一封。”正在有滋有味嚼饭锅巴的菊 愕然睁大眼睛,随即就按延叔的话庄重地写好第二封信:
"信收到。钱就寄"。
1. 从经济状况来看,你觉得延叔家是一个怎样的家庭,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菊的哥哥是一个没有出场的人物,你能依据文本分析他表现出的性格特点吗?(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延叔端起饭碗扒拉了几口,又放下,仿佛心里有什么东西哽着。”哽在他心里的是什么东西?(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最初的家书密密麻麻写了三大张,说了许多事,这反映了延叔一家三口怎样的情感?最后延叔又让菊将家书改成短短的六个字,这又是为什么?试做分析。(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著导读与综合性学习(8分)
1.当前一些广告词滥用谐音,不利于语言的规范化。请恢复下列用语的本来面目。(4分)
骑乐无穷(摩托车广告)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明惊人(眼镜治疗仪广告)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战痘到底(洗面奶广告)改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金非锡比(金饰店广告)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开始取经时意志并不是很坚定,请问他曾经几次返回花果山?都是哪几次?(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作文(40分)
不同的人生有不同的美丽,不同的视角可以看出不同的美丽。有人说小草也美丽,落叶也美丽,残月也美丽;也有人说平凡也美丽,朴素也美丽,简单也美丽;还有人说挫折也美丽,失败也美丽,苦难也美丽……请以“_________ 也美丽”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在横线上填上一个词语,使标题完整;(2)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
初一语文上册复习试题参考答案
一、 语言积累及运用
1 C 2 B 3 A 4 D 5 D
6 ?蛇乘雾 青山郭外斜 何当共剪西窗烛 禅房花木深 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 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
(三)课外阅读
1. 这是一个比较贫苦的家庭。从以下的叙述描写可以看出:菊写信是从书包里翻出两张草稿纸,用的是笔杆裂开的圆珠笔;菊的哥哥要的钱需要凑好才能寄去;去年的债刚刚还清;学校奖给菊那枝笔,她舍不得用;家里分了救灾衣服;信写了三张就没有纸了。
2. 菊的哥哥的来信很短,他只表示自己需要钱,不回家过年,对家里的事和父母、妹妹的情况一概不问。从中可以看出他亲情淡薄,对家人和家庭情况漠不关心。
3. 儿子对家庭的冷漠使他无法接受的不快。
4. 这反映了他们有浓浓的亲情,希望菊的哥哥分享他们的快乐,安心读书。延叔以这种方式对儿子的冷漠态度表示不满。
三、名著导读与综合性学习
1骑---其 明---鸣 痘---斗 金---今 锡----昔
2.主要有两次:一是唐僧刚收孙悟空为徒弟时,唐僧埋怨悟空残害生灵,悟空看不惯,逃回花果山,在观音菩萨的帮助下,又重新返回唐僧身边,菩萨赠唐僧紧箍咒;二是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唐僧埋怨悟空乱杀无辜,一气之下,返回花果山,后唐僧宝象国遇难,猪八戒用激将法将其请出。
初一语文解题方法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
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五、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六、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七、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八、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九、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十、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
十一、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
十二、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十三、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
十四、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十五、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
十六、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十七、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十八、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十九、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二十、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
二十一、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二十二、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
二十三、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一只飞蛾不停地在我头顶上飞来飞去缩句篇(二):2017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检测试题(语文版)
驽马十驾:原意是骏马一天的路程,驽马虽慢,但努力不懈,走十天也可以到达。比喻智力低的人只要刻苦学习,也能追上资质好的。 下面应届毕业生考试网小编为大家整理了2017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检测试题(语文版附答案),更多语文试题尽在我们应届毕业生考试网。
一、积累与运用(21分)
1.下列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谋生 举目无亲 苦涩(shè) 难以下咽(yàn)
B.禁止 穷得够沧 倾注(qīng) 唾手可得(tuò)
C.高粱 龙肝凤胆 奔丧(sàng) 寄人篱下(lí)
D.清晰 懵懵懂懂 轮廓(kuò) 立锥之地(zhuī)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有闲情逸致的人,自然不喜欢这种紧张的旋律。我却要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
B.一个很大很大的困难,除以13亿,就会变得微不足道;一颗很小很小的爱心,乘以13亿,就会聚成爱的海洋。
C.这篇作文没有中心,东拉西扯,语言呆板,让人感觉不知所云,莫衷一是。
D.老师告诉我们:要讲究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3.下面对《背影》一文中作者所写到的四次流泪,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3分)
A.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为家庭的不幸而流泪,是悲哀的泪)
B.……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被父亲的爱感动而流泪,是感动、悔恨的泪)
C.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因父亲“背影”的消逝而流泪,是高兴的泪)
D.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因为疼惜父亲而流泪,是伤心的泪)
4.下列关于文学名著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西游记》中,唐僧先后在五行山收了孙悟空,鹰愁涧收了白龙马,高老庄收了猪八戒,流沙河收了沙和尚。师徒历尽磨难,取得真经。
B.衍太太是一个善良、朴实、疼爱孩子、精通礼节的人,鲁迅在《父亲的病》《琐记》《狗•猫•鼠》中表达了对她的怀念之情。
C.《鲁滨逊漂流记》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讲述了鲁滨逊流落荒岛的生活经历,语言浅显,叙事详尽,让读者感到真实可信。
D.《格林童话》反映了正义与邪恶、善良与凶残、智慧与愚昧、勤劳与懒惰等带有普遍意义的人生主题,表达了作者鲜明的爱憎和美好的愿望。
5.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①这几项职工福利待遇,是全厂职工代表大会_________的,任何人无权随意改动。
②从学校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并不意味着学习的_________,而是要在新的条件下继续深入地学习。
③学生激情满怀,展望新的生活_________。
A.审定 终止 历程
B.审定 终止 里程
C.审订 中止 里程
D.审订 中止 历程
6.综合性学习。(6分)
(1)写出与下文意思对应的排比句和对偶句。(3分)
“不怕慢,只怕站。”只要你上路,就会发现诱人的风景;只要你迈步,就会看到远
大的前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上路,可以丰富你五彩的年华;迈步,___________。
(2)为旅游公司设计两条广告语,意思是欢迎国外游客到中国来观光,并要体现中华民族热情好客的传统。(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39分)
(一)阅读《背影》选段,回答问题。(11分)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批注示例:语言描写。在父亲的心目中,“我”永远是一个长不大的孩子,时刻需要嘱咐和照顾,读后能感受到一种含蓄而质朴的父爱。)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①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②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③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7.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我”为什么“赶紧拭干了泪”?(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选段中两次写到流泪,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作批注的读书方法,能及时记录并表达我们读文章时的思考、感悟。它可以谈感悟理解,或生发联想,或赏析艺术特色,或质疑问难。参照示例,任选文中两处画线句作批注。要求紧扣文章内容,表达通畅简洁。(3分)
[批注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批注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批注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4分)
姥姥的端午
①十余年前的五月,姥姥忙碌完生命里最后一个端午,便匆匆离去。
②此后每自清明夜始,随着金银花的细碎步声,临近粽香五月,便有姥姥的絮语叮咛,踱着疲惫的小脚,轻轻推门,轻轻走近,拾起床边垂落的被角,为我一掩再掩。
③物质极度贫乏的岁月,端午,在童年的期盼中,总是姗姗来迟。等待中长大的日子,不知何时,青苇已隔夜盈尺。端午,似一株凌虚而至的瓦楞草,无声无息落在老家的瓦房上,就在某个清晨,姥姥推醒了还在熟睡中的我们,她说,粽子熟了。烧了一夜的灶火已渐燃渐熄,大锅里还咕嘟嘟冒着些微的水泡,粽香漫过那口大锅的四周,弥漫在农家小院上空,萦绕在孩子渴望的小嘴边,飘荡在蹦跳的童歌里。
④端午粽香,萦绕岁岁年年童谣,我们在姥姥精心赶制的一个又一个端午之后长高。姥姥一双操劳的枯手,渐渐托不住昔日蹒跚的娃儿们,当小弟也站在她身后,声渐雄浑之时,姥姥缓身回望,却已一笑白头。
⑤姥姥的端午,从老家搬到城里,仍旧初始味道。而安逸清闲的市民生活,狭窄的蜗居,使姥姥呆呆地坐在门前,想念乡间,想念宽敞的农家小院,鸡鸣犬吠,想念清晨?着两腿露珠,一双巧手侍弄过的黄瓜架、葡萄秧,想念老槐树荫下,几位老邻叙叙陈年旧话,农谚桑麻。姥姥似乎在那一年忽然苍老。
⑥最后的端午,姥姥依旧忙碌,她似乎始终是这个节日大会的主持人,任何人都可以忽略和忘记这个日子,唯她不能。我们从各自的家里奔来吃粽子的时候,还丝毫没有感觉到姥姥的端午,将在这里停留。只记得姥姥唠叨了许多,关于谁该谈朋友了,谁该快点结婚了,别让姥姥这么等着。大家听着,都没有在意。
⑦端午后几日,姥姥在一个深夜忽然丢下大堆未了的心事,匆匆撒手而去,我守在她床边仅仅一步之遥,却空着两手没留下老人家只言片语。
⑧次年端午,凝重在无限哀思里,大家小心翼翼躲闪着,似乎稍不留意会不慎碰落太多的哀伤。谈话间,说到童年,那苇塘、蛙鸣、老家的土炕、邻家小孩憨态可掬的猫头小布鞋……小弟忽然一句“一到端午,就想起姥姥来”。大家顿住了,都不说话,大弟站到阳台,低头点起一支烟,妈妈肩头抽动,不知谁的眼泪叮咚掉在米盆里,落在一只只秀气的青粽上……姥姥赐我农家巧手,包粽的“工艺”代代相传,粽香飘进以后的日子。
⑨端午,翠绿与寂静,蒹葭苍苍的古韵,带着一春濡湿的水汽,简淡、玄远。芦丛摇曳、薄雾轻裳,青衣姗姗,不禁想起眉清目秀,淡妆行走在阡陌上的秀丽村姑,初见有股矜持的冷,一身素衣隔岸浅笑低吟,柔骨而就,甜而不腻,那种感觉在长久的凝睇里埋藏,永远都蛰伏在心灵深处不会消失。
⑩娴静的汨罗江,从远古走来,走近几千年光阴。姥姥的端午永远是其中一尺鲜洁的水,涤荡着我生命的五月,走过多少年,芬芳多少年。
(有改动)
11.通读全文,说说本文除了写“我”童年时的“姥姥的端午”外,还写了哪些“姥姥的端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赏析下面的句子。(3分)
姥姥的端午永远是其中一尺鲜洁的水,涤荡着我生命的五月,走过多少年,芬芳多少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本文的题目是“姥姥的端午”,第⑨段看似与“姥姥”无关,实是文章独具匠心之处。请仔细揣摩,分析这样写对刻画姥姥的形象有何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端午节是我们大家的节日,本文为什么说它是“姥姥的端午”?请作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2015•济南)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4分)
最温暖的一片阳光
李云迪
①母亲真的老了,有点像孩子般缠人。她每天都会打来电话。她耳朵有点背,电话里声音总是很大。其实母亲也没什么事,只是问我是否安好。在得到肯定的答复后,她就高兴地把电话挂掉。有时我忙,就会打断她的话,我能听得出那边轻轻的叹息。但母亲还是在每天上午九时左右打过来,正是太阳升在头顶的时候。
②这一天,母亲又来电话,除了问好外,还告诉我她去采了很多婆婆丁。母亲过去常用婆婆丁做蒸菜,婆婆丁一定要野生的,最好在打春时没有开花前去采,这时的最新鲜。小时候,我很爱吃母亲做的这个菜。我有些担心地告诉母亲,您都八十多岁了,千万不要去采野菜了,我会不放心的。母亲答应得很痛快。
③第二天正午时分,有人叩门,打开门见是母亲。她脸上汗津津的,花白的头发也有些凌乱。我急忙把母亲扶进屋内,埋怨她为什么不打电话告诉我。可母亲不理我的不满,喜滋滋地取出她做的蒸菜,看不出一丝倦意,我见她的手青筋暴露,手上有结痂的血口子,一定是采野菜时留下的。她说,快吃吧,还温和着呢。我怎么也想不到,母亲为了让我吃到她做的菜,竟然沐着风雨去野外,顶着晨星点灶火,用一股爱焰把菜做熟,搭乘公共汽车,颠簸几个小时,给我送来。在世上,凡是有母亲的地方,就会有奇迹。
④母亲真的老了。眼前的事情她往往记不住,可过去的事情却记得很清晰。母亲也有青春,只是离今天很远,她曾把箱子里保存的一条长裙拿给我看,告诉我她就是穿了这条长裙和父亲在向日葵下相识的。那长裙依旧如新,可裙子的主人却被时光洗老。腰弯了,头发白了,白得像天上的一片云。
⑤母亲生在青川江边,长在稻花乡里,母亲居住的老屋前有一条唱着歌的小溪。每当燕子呢喃着飞来的时候,桃花就开了。开着开着,桃花就落了。花瓣落在溪水里打着旋流远了,就像流远的岁月。老家的院子里种着两棵杏树,每当圆润的青杏结满枝头的时候,不等熟透,母亲就和小姐妹们采下来吃。那味道酸酸的,就像那时候心酸的日子。母亲在艰苦的岁月中学会了很多的家务活,有一手好针线,成家后很是勤俭。在那艰苦的日子里,她用那根银针缝补着旧衣裳一样的破旧岁月。父母感情很深,生活得很和睦。父亲在知天命之年患上了重病,离开了人世。母亲开始独自生活。我担心她孤寂,执意把她接到身边来。她不肯。她说,她能自理,也不想给我们增加麻烦。我给她请了保姆,可没几天就被她打发回去了。
⑥忽然想起,有两天没有接到母亲的电话了。我急忙打电话过去,多次无人接听,我有了不祥之感,乘夜车就往家里赶。赶到家里时,见母亲躺在床上,额头敷着毛巾。邻居大婶告诉我,母亲发了两天烧,烧得重时不断念叨着我的名字。我守候在母亲的床边,用手紧攥着她那像枯枝一样干瘪的手。母亲问我,你知道我最希望的事是什么吗?我摇摇头。她告诉我,最希望的事是让我永远不会老、永远不得病,如果有可能,让她代替我老、代替我生病,她也乐意:就是走了,也不扰动我,一个人悄悄地去找我的父亲。我听着,心被刺痛,泪如泉涌。我把脸紧紧贴在母亲的手上,整个人似乎已经融化了。
⑦往后的日子里,每天上午九时左右,也就是太阳升在头顶的时候,我都先把电话打给母亲,问候她是否安好。我还会幸福地眯着眼睛,虔诚地半张着嘴,侧着耳朵凝神听母亲讲着过去的故事。这个时候,我真的很温暖。母亲就是给我温暖的那一片阳光……
(有改动)
15.文章以“最温暖的一片阳光”为题目有什么好处?(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品味语言,回答问题。(共6分,每小题3分)
(1)从人物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第③段画线句。(3分)
她脸上汗津津的,花白的头发也有些凌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结合语境,赏析第④段中加点词语。(3分)
那长裙依旧如新,可裙子的主人却被时光洗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请结合第③段内容,谈谈你对画线句“在世上,凡是有母亲的地方,就会有奇迹”的理解。(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文章在构思和写作方法方面富有特色,请结合文章内容,就其中一点写出你的发现和见解。(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写作(40分)
19.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出发是一声铿锵的号令,出发也是一种积极的心态。出发要有方向,有了方向才不会盲动,有了方向才会有前进的动力,在前行中领略人生的风景。
请将下面的题目补充完整,然后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文内不得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人名、地名,否则扣分。
题目:向____________出发
八年级语文(下)(语文版) 第一单元检测题
参考答案
1.D(A.“shè”应为sè;B.“穷得够沧”应为“穷得够呛”;C.“sàng”应为sāng。)
2.C(莫衷一是:不能得出一致的结论。与语境不符。)
3.C(“是高兴的泪”错。)
4.B(鲁迅笔下的衍太太是个背后经常怂恿孩子们干不好的事,事后又充当“老好人”的角色。鲁迅在《父亲的病》和《琐记》里面提到过她。她怂恿孩子们冬天里去吃水缸里结的冰;她还鼓励孩子们“比赛打旋子”,还“从旁计着数,说道,‘好,八十二个了!再旋一个,八十三!好,八十四!……’”但当她看到孩子的大人出来时,马上就会变换口吻说道:“你看,不是跌了么?不听我的话。我叫你不要旋,不要旋……”这是个自私自利、多嘴多舌、喜欢使坏的妇人。鲁迅对她充满了鄙视。)
5.B[审定:审查决定。审订:审阅修订。中止:(做事)中途停止;使中途停止。终止:结束;停止。历程:经历的过程。里程:①路程;②指发展的过程。]
6.(1)只要你前进 就会领略(或“体会”或“感受”)成功的喜悦 可以展示你青春的风采(或“可以创造你美好的前程”)(本题实际上是根据前文仿写句子,仿写句子需注意:话题统一,修辞手法统一,句式特点统一,内容立意要高。)(2)①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②远方的朋友,请你留下来。(拟写广告语需要注意两点。一是把握广告语的特点:①形式上讲求语言的简洁、整齐、和谐。简洁,是指句子简短、干脆、利落,句子不宜过长;整齐,是指句式整齐,一般用两句,最好是对偶句,或字数大致相当的语句;和谐,是指句子尽量用相同的韵脚,听起来和谐悦耳。②内容上讲求通俗。二是把握广告语拟写的三个原则:实事求是,主题突出,新颖独特。)
7.描写父亲艰难地过铁道爬月台去买橘子的“背影”。(在记叙文中,截取事物最精彩、最动人、最能反映其本质的闪光的瞬间加以表现的选材方法,称为“截取法”。本文截取人物状态中最鲜明、最动人的瞬间——“背影”来构建文章,使读者不仅可以看到“形”,而且可以洞察到“神”——父子之间的深情,留给读者自由想象的空间。此类题可以用“某人做某事”的格式来概括。)
8.怕父亲看见伤心;怕别人笑话,自己难为情。(此类题的答案往往要到题干句子的前后去找。)
9.写了对父亲爱子之心的理解,表达了离开父亲时的那种依依不舍的感情,体现了相亲相爱的父子深情。(动作是心理活动的反映,能够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本题抓住“亲情”来分析即可。)
10.[示例](批注①:)“攀”“缩”“微倾”三个动词,写出了父亲爬月台的艰难,如此艰难地去买橘子,使这份真情感人至深。(批注②:)“扑泥土”补写了过铁道的艰难,“轻松”是尽到父亲责任后的踏实、满足。(批注③:)语言描写,惦念儿子路途的平安。(从字词的运用、修辞手法、表达方式、思想情感等某一方面批注即可。)
11.“从老家搬到城里”时的“姥姥的端午”;姥姥生命中“最后的”“姥姥的端午”;姥姥去世“次年”的“姥姥的端午”。(作答本题,需要把文章中有关写“姥姥的端午”的文字都筛选出来,然后再提取主要信息并进行整合概括。)
12.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姥姥的端午”比作“一尺鲜洁的水”,形象地表现了姥姥勤劳、能干、慈爱的品格,她的品格将永久地激励、影响着“我”,让“我”永生不忘。(赏析句子的方法主要是先分析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或采用的描写方法,然后再分析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性格特征或思想品质。)
13.(1)运用想象和虚写,描写了姥姥年轻时的秀丽形象。(2)运用环境描写烘托姥姥年轻时的秀丽形象。(3)用村姑的秀丽来衬托姥姥品行的美好。(4)补写出姥姥的外形,使姥姥的形象更加丰满。(第⑨段的内容虽然没有直接来写姥姥,但它是从侧面来烘托姥姥的,所以要从侧面描写的烘托作用来切入分析。)
14.(1)“姥姥的端午”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使文章脉络清晰。(2)本文刻画的对象就是姥姥,所以用“姥姥的端午”为题。(3)运用了以小见大的手法,使文章笔力更加集中。(4)“姥姥的端午”是个意象,文章就是通过这个意象来刻画人物的。(5)“姥姥的端午”凝聚着“我们”对姥姥的感激和怀念之情。(本题可从写作手法、人物形象、思想感情等方面来理解。文章围绕“姥姥的端午”来构思,这是文章的线索;文章主要是写姥姥的,所以题目用的是“姥姥的端午”;端午只是一个意象,作者是在借这个节日来写姥姥。)
15.(示例)本文主要讲述了母亲给“我”打电话以及送蒸菜的事情,表达了母亲对“我”无微不至的关爱以及“我”对母亲的理解与感激。题目不仅运用象征手法,用“最温暖的一片阳光”象征母亲、母爱,而且与文章结尾相呼应,突出了母爱的伟大。(文章的结尾作者说“母亲就是给我温暖的那一片阳光”,由此可以推断,本文题目运用了象征手法,用“最温暖的阳光”象征母亲,象征伟大的母爱。围绕这一中心,可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题目的好处。)
16.(1)(示例)这句话运用了外貌描写的方法,写出了母亲着急赶来给“我”送蒸菜时的样子,表现了母亲对“我”无微不至的关爱。(2)(示例)洗,是“冲洗”的意思,在这里是指母亲随着时光的流逝慢慢变老。此处巧用动词,生动传神地写出了岁月的无情以及“我”的伤感。[(1)这句话是写母亲着急地给“我”送来“我”爱吃的蒸菜时的外貌描写,由此想到母亲“沐着风雨去野外,顶着晨星点灶火,用一股爱焰把菜做熟,搭乘公共汽车,颠簸几个小时”,可见母亲对“我”的关爱是无微不至的。(2)“洗”本来是“冲洗”的意思,在这里巧妙地写出了随着时光的流逝,母亲慢慢变老了,表达了“我”的伤感之情。]
17.(示例)只要有母亲在,就会有想象不到的不平凡的事情发生。文中是指母亲不顾年老体衰,克服重重困难,采摘野菜并做好美味的蒸菜给“我”送来,令“我”震撼。这句话体现了母爱的伟大,表达了“我”对母亲的感激之情。(此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侧重分析句子在表达方面的作用。第③段主要记叙了母亲给“我”送蒸菜,因为“我”爱吃母亲做的蒸菜,八十多岁的母亲,竟然能克服重重困难,亲自采摘、蒸熟并给“我”送来,这实在是太让人震惊了。作者叙述之后,用这一句议论表达了对母爱的赞美,对母亲的感激。)
18.(示例一)对比的写法。如文章开篇写母亲主动给“我”打电话和结尾“我”主动给母亲打电话形成对比,更好地突出了“我”对母爱的理解与赞美,以及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示例二)插叙的写法。文章插叙了母亲过去的生活经历,使文章内容充实,使人物形象丰满,突出母亲一生的艰辛,更为真切感人。(在“构思和写作方法”方面的特色,选“其中一点”作答,要求很宽泛,可以从全篇入手,也可以从其中的一段或一个场景写出自己在构思和写作方法方面的发现和见解,如对比手法、插叙的运用、前后的照应等。)
19.思路点拨:这是一道半命题作文题,能引导同学们树立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能发挥同学们的个性特点。立意角度多,选材范围广。
首先要把题目补充完整,如“梦想”“诚信”“明天”等。
其次要理解“出发”的含义。“出发”是指“离开原来所在的地方到别的地方去”。对“出发”的理解:是思考后付诸行动的意思。必须要有明确的目的地,可以是具体的地点,比如登到山顶,但最好是一种虚化的人生目标,比如投身书海、畅游自然、唤醒道德、重拾信心等。
几种展开思路:为什么要出发?怎样出发?在展开思路时,我们可以从“为什么要出发”“怎样出发”这两个问题中选取一个作为论述的角度,把“为什么”或“怎么样”的理由想清楚,这样立论就有了方向。沿着这个方向,寻找合适的材料和结构模式,就可以写成一篇切合题意、中心突出、内容充实的文章了。
例文:
向理想出发
在这个世界上有着一种最神奇美妙的东西:它像黑暗的夜空中最明亮的星,指引着无数迷路者向它前行;它像弥漫着薄雾的苍茫大海中时隐时现的闪烁的灯塔,召唤着无数船只向它远航;它像幽深的山洞深处埋藏着的时不时反射出诱人的光芒,吸引着无数探宝者向它挖掘。许多人为了它而痴迷追求,为了它而执着探索,为了它而努力拼搏,为了它而艰苦奋斗;许多人因为他而功成名就,因为它而攀上高峰,因为它而事业有成,因为它而成就举世瞩目的丰功伟业。它就是每个人心中都有的——理想。出发,是一个美丽的名词。我喜欢出发,因为出发总带着对前方的好奇,对未来的探索。人生中有许多次的失败,失败后的我们应该更加的成熟。带着这一份成熟,我们重新扬起生活的风帆,向理想出发,去实现青春的梦想。
汪国真曾说:“没见过大山的巍峨,真是遗憾;见了大山的巍峨没见过大海的浩瀚,仍然遗憾;见了大海的浩瀚没见过大漠的广袤,依旧遗憾;见了大漠的广袤没见过森林的神秘,还是遗憾……”所以,我喜欢出发,去寻找不同的风景!让我们向着理想出发,去探寻新的风景。
出发,实现理想,我们需要乐观的心态。著名的发明家爱迪生,在他的一生中曾发明了一千多样东西。一次,他的实验室因为实验而失火,火灾把他的实验室烧了个精光。他的妻子担心他,在灾后寻找他,只见他站在废墟中,妻子正想安慰他时,他仅仅说了一句话:“上帝真厉害,知道我理不清头绪,让这一切都回到了原处,让我重新开始新的研究。”火灾后的两个月后,爱迪生着手推出了他的留声机。
向理想出发,我们需要乐观积极,努力进取。
向理想出发,实现理想,我们需要无畏的勇气。
向理想出发,需要“一蓑烟雨任平生”的乐观,需要“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勇敢,需要“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自信。
朋友,在遇到困难时,带上你满心的勇气,向理想出发,去实现你心中的理想吧!
点评:文章开篇即用大段比喻句子构成排比句式,很有气势,让读者对理想有了更形象具体的认识,全文语言流畅,表达得体,引用恰当,感情较为丰富,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佳作。
一只飞蛾不停地在我头顶上飞来飞去缩句篇(三):语文《飞向月球》课后训练题
一、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着陆(zhuó zháo) 奔赴(bēn bèn)
船舱(chāng cāng) 装载(zài zǎi)
二、看拼音,写字词。
1.在máng máng( )的太空中能看到
太阳的光máng( )。
2.汽车bēn chí( )在辽阔的草原上。
3.教授经过认真的yán jiū( )和精确的分xī( ),终于弄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三、选词填空。
仔细 详细
1.他们( )地检查一个个仪器。
2.这道题的解答非常( )。
研究 探究
3.经分析( ),科学家发现月球上含有几十种元素。
4.太空有许多奥秘等着我们去( )。
四、按要求写句子。
1.人类终于登上了千百年来心驰神往的月
球。(缩句)
2.月球的表面呈现出各种各异的色彩,有时是灰色的,有时是棕色的,有时是黄色的。
(用加点词语写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