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nrpn.net--初中作文素材】
戏剧特点一:电视剧的特点艺术特征
电视剧是一种专为在电视上播映的演剧形式。它兼容电影、戏剧、文学、音乐、舞蹈、绘画、造型等现代艺术诸元素,下面是百分网小编给大家整理的电视剧的特点简介,希望能帮到大家!
电视剧的特点
电视剧和小说、广播剧、电影等既有相同之点也有不同之处。首先说说相同的地方:
一、 它们的素材都是来源于生活,但又是经过了艺术加工,是生活的提炼和升华。
任何创作都离不开生活,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生活的素材是取之不尽的。不管是电视剧也好还是小说、广播剧、电影也罢,它们的故事情节都能在生活中找到影子,尽管不是完全的吻合。这是由它们的创作目的决定的,因为电视剧、小说、广播剧、电影等它们都是通过一定的故事情节来反映时代,反映生活,它们反映的不是某个人或某件事情,它们反映的是某一类事情或是某一类型人。因此,故事情节中的人物或事件都是拼凑起来,再经过艺术的加工而形成的。它们都是撷取生活中的片断,通过对这些片断的艺术的讲述或是描述,以小见大,来折射生活折射人物。
二、 它们都具有社会性。
它们都要反映一定时期的社会面貌,社会现象,或是一定时期人们的心理需求和价值取向。例如《渴望》、《金婚》等都是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和人们对生活的态度。而且这俩部电视剧在表现内容上时间跨度比较大,因此在这俩部电视剧中所反映的社会面貌前后发生了变化,随之而来的是人们生活状况和生活态度前后也发生了变化。这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因为只有人们的意识形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时,社会才能更好的发展,而人们也才能不被社会淘汰。而这俩部电视剧正好是描述的是在历史转型时期,随着社会面貌的转变人们的生活态度也在随之转变得过程中出现的家庭矛盾。通过一个个日常生活中矛盾的出现和解决增加了故事情节的起伏曲折。进而表达主题,反映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对婚姻的那份执着和守护。
三、 电视剧和小说、广播剧、电影等一样都具有教育意义。
它们都是通过一个或多个故事情节,来反映一种真理或是一个道理,来告诉人们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是高尚的,什么是提倡的,给人们教育或是警示的作用,指导人们的价值观取向,树立高尚的人生态度,弘扬社会正气,等等。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一个价值观导向的作用。例如一些警匪电视剧、电影等就是通过讲述侦破案件的过程来教育人们要遵纪守法,既起到了教育的作用也有警示的意义。告诫人们珍惜生命,热爱生活。达到教育的目的。
四、 电视剧和小说、广播剧、电影等一样都具也有消遣娱乐的作用。
刚才说过了,素材来源于生活通过艺术加工。这个艺术加工当然也包括艺术夸大,或是戏说。因此,消遣娱乐也是它们的一个功能,例如《炊事班的故事》、《家有儿女》等等,对日常工作或是生活的点点滴滴通过艺术的表现手法表现出来,给人们以美的享受。娱乐身心,让观众在一阵阵的笑声之中放松心情。达到了消遣娱乐的作用。
以上是电视剧和小说、广播剧、电影等的相同之处,作为一种电视体裁,它也有自身的一些特点。
一 、电视剧较小说、广播剧来说表达更为形象,表现元素更为丰富。
小说只能是通过文字来表达,比较单一;而广播剧只能通过声音来表达,也比较单一。而电视剧就不同了,它既有图像也有声音,它声画皆有,视听兼备,动静结合,电视剧可以综合利用电视手段,能够全方位多角度的去展现情节,描述环境,给人以形象直观的感受。而且,电视剧的这种形式较为通俗易于接受,不同年龄层次的观众都能看懂。更能充分的表达主题。这是电视剧不同于小说和广播剧的优势。
二 、电视剧的表现时间上较电影要长。
电影的片长一般1—2小时左右,而电视剧则没有时间的限制,它可以用很长的时间来完成一个故事情节甚至是一个历史时期的叙述。如果电视剧的时间长的话可以叫成电视连续剧。而电影却不可以这样,当然了也没听说过一集电视剧。呵呵。
三、从内容上来说电影的内容较为紧凑,而且内容较为单一,反映面较窄,故事情节矛盾集中。而且电影充分的利用电视镜头的组合这一特点来叙述故事。电影在叙述故事情节的细节上没有电视那样细致,电影只是根据情节的需要或是主题表达的需要才选择必要的细节加以描述。这些都是和电影的片长有很大关系的。因为电影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叙述一个完整的故事,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所以就有必要采取上面的方式来完成一部电影的创作。电视剧则不同了,由于它没有时间的限制,因此它有充裕的时间来叙述故事情节。在人物性格的刻画上,在故事情节的细节上,电视剧可以放心的去表现。而且是表现的越细致,人物性格形象也越鲜明生动,故事情节也越吸引人。整部电视剧也越精彩。当然了,就算是时间再没有限制,那也不能什么细节都去描写。这样的话会使整个故事情节主次不清,详略不当,影响电视剧的质量。电视剧的细节描写要做到有的放矢。这样电视剧才能环环相扣,引人入胜。
电视剧的播放模式
2013-2017年电视剧的网络播出主要有以下两种模式:
台网同步播出
电视剧经台网同步播出主要是指:一些热播的电视剧在电视台播出后,根据收视情况通过互联网同步播出。
代表剧目有:《我的团长我的团》、《潜伏》等热播剧都采用了这样的发行路径。
这种播出模式优点是:电视台购买消化了电视剧的制作成本,打开了主流渠道;视频网站可能付费较少,但能吸纳大量人气。
先网后台播出
先网后台播出是指:一些投入成本较低或播出效果把握不大的电视剧,制作者往往选择网络试播,这样可以规避风险。随后在电视台再次播映,获得极佳的收视效果。
代表剧目有:《蜗居》。
这种播出模式特点是:这种经网络走红的电视剧多为年轻网民追捧的青春偶像剧。
电视剧的发展成就
六个国内第一
中国第一家电影制片厂长春电影制片厂其前身是1946年10月1日建于黑龙江的兴山(今鹤岗)的东北电影制片厂,1949年4月东影迁回长春,1955年2月改名为长春电影制片厂。 第一家电视台1958年5月1日,新中国第一家电视台-——北京电视台试播。9月2日,电视台开始正式播出节目。197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改称中央电视(CCTV)。中央电视台现有八个频道,覆盖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
中国第一部电视剧 1958年,北京电视台为配合当时进行的阶级教育而推出的二十分钟直播电视小戏《一口菜饼子》,便是新中国大陆第一部电视剧。
中国第一部电视连续剧 80年代初,中央电视台制作的9集电视连续剧《敌营十八年》,是新中国第一部电视连续剧。到1982年就有11部电视连续剧、50余部电视短剧摄制完成。
中国第一部大型室内电视连续剧 1990年北京电视台、北京电视艺术中心联合录制了50集电视连续剧《渴望》被称为第一部大型室内电视连续剧。该剧由李晓明编剧,王石等改编,鲁晓威导演,张凯丽、李雪健等主演。
中国第一部电视系列喜剧 《编辑部的故事》是北京电视艺术中心1991年拍摄的25集电视系列剧,王朔、冯小刚、金炎导演,葛优、吕丽萍等主演。独特的幽默喜剧风格填补了新中国长篇电视系列剧品种的空白。
注解:1980年中央台播出的《敌营十八年》虽然是内地的电视剧,但它并不是中国第一部电视连续剧。充其量只能算内地第一部电视连续剧,但要说到第一,就必须是台湾中视民国58年(1969年)11月3日开演的黑白电视连续剧《晶晶》,这部剧不止是台湾第一部电视连续剧,同时也是真正的中国第一部电视连续剧,当然因为政治和其他方面的因素,这部剧没有在内地播出,所以我们就认为1980年播出的《敌营十八年》是中国的第一部电视连续剧。
戏剧特点二:歌剧的特点有哪些艺术特征
歌剧是一门西方舞台表演艺术,简单而言就是主要或完全以歌唱和音乐来交代和表达剧情的戏剧。下面是百分网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歌剧的特点,希望能帮到大家!
歌剧的特点
其一,是综合性歌剧融文学、诗歌、戏剧、表演、声乐、交响乐、舞蹈、舞台美术于一体,是最具综合性的舞台艺术。这种多重的审美视角,也使歌剧具备了既有经典性,又具有群众性的双重属性。
其二,是音乐性而这又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在歌剧诸多构成元素中,音乐是一种主体表现形式,是歌剧的载体,它的贯穿性与逻辑性,是歌剧的特征;
(二)音乐的抒情性与戏剧性相融合所产生的巨大的感染力与震撼力,以极具个性的张扬,形成了歌剧的独有风采;
(三)歌剧以声乐为主体,以美声为其演唱风格,易于充分发挥它的歌唱性;
(四)歌剧的交响性拓展,使其音乐组成多层次多线条的构架,更易对欣赏主体产生强烈的感染力。
歌剧的起源
歌剧在西方语言的代表字Opera来源于拉丁语“作品”的复数形式(Opus, Opera),后经意大利文推广至其他欧洲语言,顾名思义歌剧原意不单单包括舞台上的独唱、重唱和合唱,也包括对白、表演和舞蹈。16世纪末,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有一群人文主义学者组成了“卡梅拉塔同好社”(Camerata)的团体,以复兴古希腊的舞台表演艺术。他们相信古希腊的戏剧中的“合颂”部分实际上是合唱部分,甚至有人认为古希腊的戏剧实际上就和今天的歌剧一样,全部剧情皆以歌曲交代。因此当现知历史上第一部歌剧,由雅各布·佩里(Jacopo Peri)作曲,取材自古希腊神话的《达芙尼(Dafne)》于1597年首演时,风评一片赞好,皆认为“成功复活了古希腊的戏剧精神”。但《达芙尼》最终不幸失传,但佩里的另一套首演于1600年的歌剧《尤丽狄茜(Euridice)》至今仍偶有排演。但今天歌剧界最古老的标准保留剧目的歌剧,当数1607年首演于曼都瓦宫廷的克劳迪奥·蒙泰韦尔迪作品:《奥菲欧(L"Orfeo)》。
歌剧的简介
一般而言,较之其他戏剧不同的是,歌剧演出更看重歌唱和歌手的传统声乐技巧等音乐元素。歌手和合唱团常有一队乐器手负责伴奏,有的歌剧只需一队小乐队,有的则需要一团完整的管弦乐团。有些歌剧中都会穿插有舞蹈表演,如不少法语歌剧都有一场芭蕾舞表演。歌剧被视为西方古典音乐传统的一部分,因此和经典音乐一样,流行程度不及当代流行音乐,而近代的音乐剧被视为歌剧的现代版本。
歌剧最早出现在17世纪的意大利,既而传播到欧洲各国,而德国的海因里希·许茨、法国的让-巴普蒂斯特·吕利和英格兰的亨利·珀赛尔分别在他们自己的国家,开创了17世纪歌剧的先河。一直到18世纪,意大利歌剧依然是欧洲的主流,纵然巴黎吸引了不少外国作曲家到法国谋生,而韩德尔最终落脚英伦。
而意大利歌剧的主流一直是正歌剧,直至格鲁克在1760年代推出的“革新歌剧”,以对抗正歌剧的矫揉造作。而今天依然著名的18世纪歌剧巨匠,显然是莫扎特。莫扎特少年时先以正歌剧起家,既而以意大利语喜歌剧,风行各地,尤以《费加罗的婚礼》、《唐·乔望尼》和《女人皆如此》为人称颂。而莫氏倒数第二部歌剧《魔笛》(最后一部为狄多王的仁慈),更是德语歌剧的指标性作品。
19世纪初期是美声(bel canto)风格歌剧的高峰期,风行当时的罗西尼、多尼采蒂和贝利尼等人的歌剧,时至今日,依然常见于舞台。与此同时,贾科莫·梅耶贝尔的歌剧作品则成为了法式大歌剧(Grand Opera)的典范,并风行全法。
19世纪中后叶则被誉为歌剧的“黄金时期”,其中理查德·瓦格纳和朱塞佩·威尔第在德国和意大利各领风骚。而黄金时期过后的20世纪初,西欧歌剧继续演变出不同风格,如意大利的写实主义(verismo)和法国的当代歌剧,和及后贾科莫·普契尼和理查德·施特劳斯的作品。而在整个19世纪,在中东欧地区,尤其是俄罗斯和波希米亚,国民乐派的崛起造就了当地和西欧平行发展的歌剧作品。
整个20世纪,现代风格元素常被尝试混入歌剧当中,如阿诺德·勋伯格和阿尔班·贝尔格的无调性手法和十二音阶作曲法,以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为代表的新古典主义音乐和菲利普·格拉斯和约翰·亚当斯的简约音乐。随著录音技术的改善,像恩里科·卡鲁索等歌手成为歌剧圈外人士所知的名字。随着20世纪科技的进步,歌剧也会在电台和电视上播放,也出现了为广播媒体而写的歌剧。